2009 年1月高三语文质检情况分析
第1题,默写,6分。
问题分析:
抽样统计,得6分的考生大约20%,大多数考生得分在3至5分之间,有30%的考生得分在3分以下。
原因一:背诵积累不足,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有的题空着没填。
原因二:识记不准确,错别字严重。例如“一夫当关”, 有很多考生误写为“一夫当官”。
原因三:对原诗文意义理解得不透彻。“春光融融”误写为“春光容容”。
原因四:考试心理浮躁,忽视题目要求。例如有的考生把“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误写为“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误写为“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风雨凄凄”,误写为“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应对措施:
1.古诗文默写要做到在“会背”的基础上“写对”——每个字都准确无误,做到不丢字、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四、不写错字。否则因一字之差而全句皆错,背得再熟练,最终也会前功尽弃。
2.要想不出现错别字,复习时要做到背与写相结合,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的容易写错的生僻字,要格外注意,反复写,弄准笔画结构。
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消灭“别字”。之所以出现别字,是因为对原诗文意义理解得不透彻。比如“无以至千里”,有很多考生误写为“无以致千里”,就是对“至”这个词不理解造成的。
4.有计划有安排地组织名句名篇背诵,不要放任自流,不要只强调不抓落实。
第2题,文言实词选择,3分。
抽样统计,得3分的考生大约30%,大多数考生误选D。
第3题,文言内容理解选择,3分。
抽样统计,得3分的考生大约73%,有的考生误选C。
第4题,文言翻译,9分。
翻译评卷采点给分细则:
⑴先看“迫”、“死”“索”,正确1项给1分;再看其他语言点,错2项扣1分。
⑵先看“以”“上”“从”,正确1项给1分;再看其他语言点,错2项扣1分。
⑶先看“会”“卒”“因”,正确1项1分;再看其他语言点,错2项扣1分。
错误分析:
①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品质,不能细心踏实地解读语言材料,仔细深入地理解试题的有关信息。
②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心理,心浮气躁想当然地对试题主观臆断,出现一些让人苦笑不得的答案。
③错别字现象严重,说明学生的应试心理浮躁。
应对措施:
1.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把握复习节奏,不要太急促,使学生乱了方寸;也不要太松散,使学生缺少紧张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应试心理;
2.通过科学的常规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3.加强知识细节的落实,进一步夯实文言文的词法句法知识。不要以为已经复习过了,学生应该知道。经过一段时间“套卷”训练有必要再回过头去看一看,查缺补漏。
第5题,诗歌鉴赏,6分。
问题分析:
1.概念理解不当,主题理解错误
⑴“客”和“客心”
“客”是指诗人本身,而不是作客他乡之义,所以很多学生理解为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例1:末联写自己突然听到家乡的吴语,想到自己有家不能回,勾起了心中的惆怅;而眼前的山与月更增添了孤独与悲凉,由此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感情理解不当)
例2:诗歌末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漂泊在外的孤独、愁苦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例3:诗歌末两句“送吴语”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故山月”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例4:忽然惊讶地听到家乡话,透过船窗发现月亮已经悄悄挂到夜空,表达了作者沉醉在大自然,悠然自得、恬静安逸的忘归之情。
例5:船已到但还在说者吴语,月亮也早已挂在夜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时光易逝之感。
例6:诗人听到船窗外送别的吴语感到吃惊,看到故乡的月亮已经高挂船头,面对即将离开的家乡心中充满无限的留念和不舍和对前途的渺茫。
此外,“客心”中”心”应该理解为思想感情,但部分学生表达成把客心比成流水。
例7:诗人把自己的心比喻成流水,流水又恰似那淡淡的忧愁,愁如流水那么长,体现了诗人内心无限的惆怅。(除了对“客心”解说失当外,“淡淡”和“无限惆怅”前后矛盾,说明学生做题时理解是不严密的。)
⑵比喻理解失当
例8:
流水是急速的,连绵不绝的,就像客人的愁绪一样长而深。
以水喻愁,表现愁的绵绵不绝,愁就像水一样在心中流淌。
采用比喻手法,把“客心”比作流水,再把流水比作愁,形象表现愁的缠绵、冗长。
分析:这里学生把本体和喻体弄反了,按照题目的问法,应该表述成用连绵不绝的流水来比喻愁的绵长而不是说成水像愁一样长而深。
2.表达技巧理解错误
这主要是指第1小题,正确答案是比喻或顶真(这种修辞不在考纲范围内,所以很少学生能写),但不少学生无法准确作答,理解为衬托、拟人、比兴等,甚至理解为寓情于景。
例9:用水来衬托愁,写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愁像水一样多。
例10: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把自己的愁通过水来表现,赋予江水作者的主观色彩。
例11: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赋予江水感情色彩,通过写流水的愁来反衬、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
3.或不解题意,或解题技巧失当
⑴不理解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
例12:作者用笤溪、吴语、归帆、故山月等意象描绘衣一幅友人即将离去的画面,渲染悲凉惆怅的气氛,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此种作答,分明在套题,没有理解题目的要求。)
⑵解题技巧失当。
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学生的表述而言,或含糊其词,或大而空;尤其前者,这部分学生为数不少,训练得当,将是一个主要的增分点。
例13:诗人坐在船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止也止不住,像流水一样。(感情分析基本正确,但关键得分点,“比喻”“愁绪的绵长”等字眼都没有出现,含糊其词,这样答题确实可惜。)
例14:诗人把自己的愁比成流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感油然而生,同“抽刀断水水更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引用诗句表达感受,有文采但大而空。)
第6题,名著多项选择题,5分。
得分情况:
1.得分差距大,全对的不多(正确项AD),全错不少,全错的多选B和C。
2.多数对一个, 其中正确项,选A或D的差不多;错误项多选B、C、E。
本次省质检文学名著阅读和文化经典阅读的简述题,由于命题与答案的设置上有较大的讨论空间,所以评卷标准在尊重命题者意图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说明如下。
第7题(1)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参考答案如下:“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为祖上曾与王夫人、王熙凤娘家联姻,便让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刘姥姥进贾府见到凤姐,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门,可是凤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子,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回去了。”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情节,是时大观园还没有建成,命题失误的关键在于“大观园”、“荣国府”、“贾府”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
调整如下:重点落在“一进”上,地点提到贾府、荣国府、大观园的都给分。情节强调进贾府的原因、见到王熙凤、得到资助(银两数目忽略)。写成进大观园的只好不给分。表述酌情。
评分细则如下: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为祖上曾与王夫人、王熙凤娘家联姻,便让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2分)。刘姥姥进贾府见到凤姐(1分),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告助无门,可是凤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子,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回去了(2分)。
(2)评分细则如下:特蓬风把这一条作为欧也妮独居的条件,目的是得到她死后的遗产(2分)。可是,他没有得到欧也妮的遗产(1分)。因为欧也妮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当上了代表索漠的国会议员之后只过了一个星期,就死了(2分)。
失误类型:
A. 杜撰:部分学生主观臆测,随意编造情节。
例:刘姥姥为了骗一点钱来到大观园和宝玉他们玩,大家都喜欢她,带着她到处玩,认识了家里所有人,最后留她在家里住了。
B.混淆:刘姥姥进荣国府、进大观园的情节搅在一起。
例:刘姥姥因为家里穷,到大观园来投亲,贾母邀她吃饭,王熙凤和丫鬟们都来了,刘姥姥装疯卖傻,大家很开心,最后刘姥姥带着赏钱回去了。
C.枝蔓:主要出现在欧也妮的考题上,过多的涉及“非考人物”——老葛朗台、非考情节——查理抛弃欧也妮。
例:由于被查里抛弃,欧也妮就来找特蓬风,说愿意嫁给他,特蓬风为了财产就娶了她,后来由于生病死了,他的财产也归了欧也妮,欧也妮用它还了查里的债务,并做了很多好事,向天国行进。
D.喧宾:与考题有关的主要情节和无关的次要情节,主次不分:
例:刘姥姥带这瓜果到大观园想赚几个赏钱,王熙凤看出她的来意,先说这里也很紧凑,但最后还是给了她一些赏钱,乐的刘姥姥和不上嘴,直说:大户人家就是不一样,出手就是大方。
第8题,(1)答案:C 。
(2)命题要求:“结合选段”、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本文段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从“官”和“民”之间的关系引申到“君”与“臣”与“民”之间的关系上即“仁政”这一话题。原“参考答案”直称为“君主与臣下”有失。
调整如下:重点落在“双方关系”、“ 回报”、“因果”上,有说到双方的关系“君臣”、“官民”、“你我”都给分;有提到互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可;是否联系生活实际不强求。
细则如下:
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国君当心腹,以死相报。(1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1分)“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的情况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2分)
出自你的,必将返回你。(2分)你怎样对待别人,人家也怎样对待你(1)。实际即使
自作自受、因果之理(1分)。
有的同学误解文意,按照成语意理解文段,没有结合文段。
例:本来答应要做的事,却又反悔了,给人一种不信任感,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就要多做好事。
本文选自《文汇报》,原文题目为《国学与当代世界》,有较大的删节,题目出的较好,有一定的梯度和开放性,在阅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从中找出文章的信息点。
第9题,错项为AE,A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答题用“偷换概念”的方式,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了“我国国学”的“我国”,这种出题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E项非常容易,得分率也较高。
学生错的主要在C项,存在的原因应该是学生未能认真阅读原文。
第10题,提干要求是:研究国学有那些意义?请根据原文作简要回概括。
这一题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审清提干要求,不懂得从原文中筛选信息。本篇作品全文讲述的都是国学研究的意义,最后一段提出要求。所以回答这一题目应从全文出发,立足全文,认真阅读后发现前三段的结尾都是本段的概括,也是回答这一题的关键。而有的学生往往从前三段中随意抓出一句,固然这一句是对的,但也只是回答了这一题的一个方面。只能得一分,得分率低于35%。如:
①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
②们在全球化时代渴望找到自己的身份与认同。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日趋同质化和一体化的过程,认同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坐标,找方向,找立足点。
③国学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国学还能够提供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
第11题,提干要求是:简要谈谈你对“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这里包含着这样三方面的意思:国学的概念,“包容”“开放”的意义。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这样的问题:
⑴ 把国学的概念理解为“中国学问”,显然对概念理解不够准确。(因为原文中并未指出“国学”就一定是“中国”的)学生不是回答“包容”“开放”的意义,而是回答国学的意义,偷换概念,在回答中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在弘扬国学中要牢固记得,要使我们的国学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包容创新,重焕发光彩。
②国学是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恢复国家的活力,须注入新的生命,包容和开放成为国学的品格是历史潮流,将对人类产生重要意义,所以国学的包容与开放,使其不断发展,产生活力,是国学的品格。
③国学是我国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其内容涉及领域往往很宽广,因此具有包容性。因此包容和开放是国学的品格。
⑵ 没有审清题干,学生不是回答“包容”“开放”的意义,而是回答为什么要“包容”“开放”,“包容”“开放”的定义。答非所问,如:
①国学因为有了包容才能流传千古、日益丰富,向别人学习、借鉴而又不失本分;有了开放,国学才能传播深远,融会古今,贯通中西。
②国学是我们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其内容涉及领域往往很宽广,因此具有包容性。因此,包容与开放是国学的品格。
③开放是指探究问题可以用任一思维的逻辑来思考,并不限定只能用一种逻辑。
⑶不是回答“国学的包容与开放”,而是回答“我们对待国学如何包容与开放”,“我们如何对国学包容”,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如:
①对于国学,我们要用包容性来对待它,包容它过去的自身逻辑等,然而,又要用开放性来对待它,把它带出去,在对外发展、创新时,正确的对待传统国学。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国学中的传统,我们并不是完全摒弃,要以包容的心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用“批判古今”的精神去继承它。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分析
第12题:答对1项3分,答对2项给5分。不少同学在答题时没有明确注明答甲类或乙类,或者指出答甲类但内容却是乙类,这些都是审题不认真、答题不规范造成的不应该失分。
第13题:
1.没有看清题意,,如答成父亲为什么没有资格教安生绘画,或父亲为什么不让安生学绘画;
2.答案不全,只答到专业素养,缺少生活方面的内容。
第14题:
1.只概括,没有具体展开。这样最多只得2分;
2.面面俱到,把探究题当成问答题,探究重点不突出。如,(1)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旨;(2)造成行文的一波三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3)为结尾设下伏笔。这样的答题最多只得4分。
3.没有结合文本,胡乱展开。
4.误读的现象较为严重。如:作用是通过对安生这形象的不断刻画,体现父亲对绘画的仇恨,塑造了父亲反面的形象;象征社会的黑暗,压制人才;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只要你有一味地执着和追求,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分析
第12题:答对1项3分,答对2项给5分。不少同学在答题时没有明确注明答甲类或乙类,或者指出答甲类但内容却是乙类,这些都是审题不认真、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失分。
第13题:
1.直接引用原文,没有根据题意加以变通。如:只答“不仅仅要有学问和学识,还要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的,得2分;
2.没有完整理解题意。如在答案中没有出现人品人格或风骨的,扣1分;
3.没有结合原文,胡乱展开。如:首先,将书装进腹腔,在心中构起深邃的胡同,然后把自己的心中所学运用到事实之中,在事实中完成由内的深厚积累而完善的“抵达”。所以,要“抵达”,前提是深厚的“内功”,而“内功”则是长期积累起来的。这样的答案,仅仅提到胡同的内在含义,别的内容不知所云,只得1分。
第14题:
1.只概括,没有具体展开。这样最多只得2分;
2.面面俱到,把探究题当成问答题,探究重点不突出。如,(1)拓展文章的内容;(2)反复了人物现象;(3)结构严谨。这样的答题最多只得4分。
3.答题中心不明确。如:大部分文字在分析整篇文章的特色,只在最后指出“最后两段是对成垣的思想性格、人品学识的集中描写,回归了回忆录的主旨,对回忆对象细致描述”类似的答题,最多只得2分。
4.没有结合文本,胡乱展开。
5.误读的现象较为严重。如,反衬的手法,以成垣的学术反复反衬成家书籍之多。
第15题,仿写题,3分。
错误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1.审题不清,不明确题目的隐性要求。该栏目名曰“图说天下”,这就暗示了这个栏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图”应该是关键,许多考生撇开这一点,无的放矢,不知所云。例如“聆听人民的心声,感触人民的情感”;甚至立起炉灶,自行其是,“观看英雄的事迹,弘扬英勇的精神”等等。
2.对关键词“图说”的理解狭窄偏执,例如“欣赏艺术的奥妙,领略天下的风采”。
3.两个分句内容趋同,甚至重复。如“观看昨日的精彩,解读过去的辉煌”。
4.缺乏必要的语法知识,对句式特点把握不清。上下句参差不齐,结构混乱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5.基本的表达能力都还存在严重的缺陷,病句太多。比如“感受时代的宏图”、“倾听时代的气息”、“亲临地方的文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小题的题干表述有歧义,“同样”一词复指的界限不够明确,客观上也给考生的审题带来一些困难。
复习建议:
根据高考对语用题的考查要求,下学期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不拘泥于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应有所拓展。
第16题,小评论,7分。
第一问,语意概括,3分。
错误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1.这两则材料的关键点有三,“中学生”、“名片”、“热”(或类似意思),考生在答题时多有遗漏。
2.本题所提供材料无疑具有典型价值,所表述的只是现象,考生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整合。从答题情况看,对主体的概括有过窄或过宽的倾向,前者表现为就事论事,就“夏令营”或“某所学校”来谈;后者表现为过度泛化。
3.对材料的理解失当。例如说“名片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名片写上个人信息已成为一种交流方式”等。
4.夸大其词。比如形容这种现象用“泛滥”、“愈演愈烈”之类的词语。
5.心态浮躁,错得荒唐。把“名片”当“明信片”的大有人在。
6.语言罗嗦,旁枝末节多。
7.听“风”就是雨,将“旋风”改“风潮”、“风波”的不乏其例,说明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区别不敏感,囫囵吞枣。
需说明的是,题干要求的“用一句话”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个单句”,所以,我们在评卷时放宽了要求。
第二问,观点的形成与阐释,4分。
错误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1.前言不搭后语,观点和申说的理由相龃龉。
2.观点骑墙暧昧,话说到一半,就偏移了,似是而非。
3.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申说的理由荒腔走板。比如有考生反对的理由竟然是“名片只展示优点给人看是虚伪的”,还有的大谈特谈“怎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一而足。
4.理由缺乏合理性、正当性,所以针对性不强。比如有这样一例:“用名片介绍自己无法让中学生锻炼自己,要介绍自己就要上台演讲,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口才、锻炼胆量,还多给自己一个上台表演的机会”,简直是莫名其妙!
建议:应适当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可采用微型新闻评论的方式,训练学生形成观点、阐发理由、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第17题,作文,70分。
本次省质检作文题目没有审题障碍,学生偏题离题、结构残缺的现象较之往年偏少,绝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1.善于寻找写作的“切入点”,内容杂乱、空洞,不集中,没有写作的侧重点,没有具体的人(或事);结构散乱,前后段落无法衔接,缺少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2.文体意识不强。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少。
3.许多作文停留于现象的罗列,对于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剖析少,文章缺乏应有的深度。
4.在选材上,关注“实”(节日、艺术、服饰等)的“中国味”多,关注“虚”(文化特征、精神特质等)的“中国味”少;关注“中国味”的历史表现多,关注“中国味”在当代的彰显少。
5.材料与观点不够一致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中国味”是曹操的海纳百川,“中国味”是鲁迅先生的一针见血,“中国味”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的则把人类共有的美德、普世价值当作“中国味”。
下阶段复习工作建议:
(一)2009年与2008年试卷结构及赋分比较
2009年 |
2008年 |
说 明 |
默写 |
6分 |
默写 |
6分 |
2009年根据省“考试说明”默写共13篇(段) |
文言文阅读
2道选择题(6分)
1道翻译题(9分) |
15分 |
文言文阅读
3道选择题 |
9分 |
2009年将文言翻译题设置在这部分 |
古诗鉴赏 |
6分 |
古诗鉴赏 |
6分 |
|
文学名著阅读
1道五选二选择题
(5分)
1道简答题(二选一)(5分) |
10分 |
文学名著阅读
1道五选二选择题
(5分)
1道简答题(二选一)(5分) |
10分 |
2009年根据省“考试说明”文学名著为8部古今中外长篇小说 |
文化经典阅读
1道选择题(3分)
1道简答题(3分) |
6分 |
文化经典阅读
1道翻译题(6分)
1道简答题(4分) |
10分 |
2009年根据省“考试说明”文化经典为《论语》《孟子》 |
论述类文本阅读
1道五选二选择题
(5分)
2道简答题(7分) |
12分 |
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
文本各一篇
2道选择题(6分)
2道简答题(6分) |
12分 |
一般论述类文章:论文、杂文、评论等 |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做)
1道五选二选择题
(5分)
2道简答题(10分) |
15分 |
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2(或3)道简答题 |
17分 |
中外实用类文章: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2009年增加“探究”题 |
语言文字运用
2道主观题 |
10分 |
语言运用
3道主观题 |
10分 |
|
写作 |
70分 |
作文 |
70分 |
|
|
150分 |
|
150分 |
|
另外,以下几点也须引起注意。
1.2009年和2008年省“考试说明”难度值均预设为0.6,但2008年我省语文试题实际难度值近0.65。
2.各小题的分值和题型并非“固定”的,复习训练时可以适当加以调整变化。
3.“选择题约15%”,即全卷6道或者7道选择题,分散在各部分;且比2008年增加了“五选二”选择题。
(二)几点复习建议
1.2009年要求默写的范围小了,但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应该提高默写的要求,如:给下句,写上句;注意容易错的字等。难点在“写”(错别字、漏字、顺序颠倒)。
2.2009年省“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文学名著阅读”的考试要求:
⑴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⑵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教师则不必再补充其他要求,不再采用其他方面的练习。
3.2009年省“考试说明”提出了“文化经典阅读”“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要求,并明确:
⑴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
⑵用简答题的方式,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层级为C 。
那么,“文化经典阅读”的复习则重在内容方面(翻译题已移到前面语段);不过,语言是基础、前提,语句都看不懂,何谈理解内容、评价作者?
4.“五选二”的选择题,对于我省的考生(包括教师)来说是新题型,须认真研究其命题规律、特点,研究其错误类型,提高识别“陷阱”的能力,攻下这个“堡垒”。
5.“探究”的能力要求是2009年的新要求,“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综合性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对文学类、实用类文章的“探究”,由于语体特点的不同,探究的内容、侧重点亦有所不同。这是2009年的又一个更加顽固的“堡垒”,须有组织、有次序地进行围攻。
学生在考场上,可以选做文学类或实用类文章;在平时复习中须兼顾二者,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可以有所偏向(或文学类文章,或实用类文章),但不能放弃另一类文章的阅读训练,因为在考场上这两道试题的难易度难以确定,学生要准备充分,以灵活地应对各种情况。
6.2009年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2008年“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其中三个短语的顺序及名称提法有变。论述类文章是写作训练的侧重点;不过,擅长散文(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写作的学生也不必放弃自己的长处。
7.对外地、外校的练习、试卷,应根据我省的具体要求进行取舍、拼装,或者教师自己编写一些试题加以补充。
(说明:由于时间匆忙,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各校备课组务必结合本校学生的答题情况,有的放矢进行讲评,并对以上内容在审视基础上参考使用。)
(语文评卷题组长)
附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评分细则:
文学类文本阅读——
12题:答对1项3分,答对2项给5分。
13题:执行说明
(1) 资格指“教绘画的专业素养”,也可答“教绘画的能力”,“教绘画的水平”,“美术老师的绘画水平”及与之相类似的表述。(2分)
(2) 资格指“指导生活方向的资格”,“也可指“人生的导师”,“人生的向导”及与之相类似的表述。(2分)
14题:答案示例1执行说明
(1) 点出反差,或对比(2分)
(2) 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与下文安生的一次次失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分)或安生有那么好的天赋,老师对安生的期望值比较高,这种期望值与后文安生一次次失败形成对比。(2分)
注意:安生的绘画天赋和绘画的热爱,这两者,只写出一个,不扣分。
(3) 表现父亲通过他的影响来阻扰安生选择绘画并且成功地把儿子蒙在鼓里,达到了控制儿子、决定儿子的未来走向的目的,有力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2分)
注意:只单纯地写“批判父亲”或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没有具体的阐述的,只得1分。
答案示例2执行说明
(1) 留下悬念(2分)
(2) 行文一波三折(2分)
(3) 对安生的期待和最后结局的思考(2分)
“最后结局的思考”也可以写成“批判了父亲控制儿子、决定儿子的未来走向的目的有力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2分)
其他说法比如说成伏笔照应,为下文安生回去当画家做个铺垫。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题:答对1项给2分,答对2项给5分。
13题
1.以参考答案的分号为界,各2分;
2.只答“不仅仅要有学问和学识,还要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的,得2分;
3.参考答案中的“人品人格”答成“学术精神”或“风骨”亦可。
14题:
答案示例2:后两段虽然没有写到“胡同”,但实际上是写了“胡同”深层含义(2分),是对传主的学识和风骨的评价,第五段写学识,第六段写风骨,既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同时,紧承第四段的评价,结构严谨,文笔细腻(4分)。
探究要点:
1.要能指出“胡同”的外在和内在含义(或表层和深层含义);(2分)
2.作用方面:拓展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结构严谨,三点只要讲到其中两点即可。(4分)
3.要结合文本具体探究,只有概念没有阐述的,只能得2分。